欢迎来到中科研究院网!

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: 首页 >  成果展示 >  政策解读

【政策解读】汽车行业稳增长“路线图”深度解读

发布时间:2025-09-16 阅读量: 作者:陕西中科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

汽车行业稳增长“路线图”深度解读(2025-2026)

 

一、为何要稳?——行业发展的“时代背景板”

汽车产业作为制造强国的“支柱骨”、国民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正站在内外承压的十字路口:

外部冲击:单边主义抬头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受扰,出口面临多重壁垒;

内部挑战:国内经济回升基础不牢,有效需求不足与市场无序竞争并存,行业增长动能亟待激活。

在此背景下,这份方案成为破解“稳增长”难题的关键抓手。

二、要稳到啥程度?——两年目标“清晰锚点”

方案以2025年为攻坚节点,2026年为提升阶段,设定了可量化的核心目标:

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力争达3230万辆左右,同比增长约3%;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,同比增长约20%。

2025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%左右,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。

2026年行业运行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,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,质量效益同步提升。

三、怎么稳?——四大抓手“精准破局”

(一)抓消费:把“买车意愿”变成“购车行动”

1.新能源汽车“全域渗透”

公共领域强化推广,25个试点城市新增公交、出租、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70万辆以上;深耕乡村市场,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,推进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;创新供给模式,制定换电发展指导意见,深化新能源车险改革,落实车辆购置税、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。

2.传统消费“提质扩容”

激活存量需求,推进汽车以旧换新、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,促进梯次消费与更新消费;拓展增量市场,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,发力改装、租赁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;优化消费环境,鼓励限购地区调整政策,落实二手车“反向开票”、异地交易登记等措施,完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。

3.智能网联“场景落地”

推进“车路云一体化”应用试点,加快网联基础设施与云控平台建设,鼓励汽车前装V2X、5G模块及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;突破政策瓶颈,试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,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,推动配套法律法规完善;培育新型商业模式,以数据为纽带推动汽车、信息通信、交通等行业协同创新。

(二)抓供给:让“产品力”匹配“需求力”

1.技术创新“补短板、创亮点”

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,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,突破汽车芯片、操作系统、人工智能、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;升级产品供给,提升汽车经济性、耐久性等性能,开发智能交互、智能驾驶等新功能;强化品牌建设,开展“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”专项行动,培育国际竞争力品牌。

2.标准引领“提质量、强监管”

推进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、自动驾驶、汽车芯片等重点标准研制,落实标准升级相关政策部署;强化行业监管,加大标准宣贯力度,提高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效能,推动企业提升产品安全、节能、低温适应等性能。

3.产业链“稳根基、强韧性”

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,通过大企业“发榜”、中小企业“揭榜”机制,培育产业链中小企业特色集群,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;依托汽车产业链安全监测评估平台,动态监测企业供应变化,提前识别安全风险。

4.数字化“促转型、提效率”

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等场景应用,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,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改造;构建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,培育场景化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;健全服务体系,研制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标准,培育专业化数字化转型服务商。

(三)抓环境:给行业“松绑减负、保驾护航”

1.基建“补断点、成网络”

优化充换电设施布局,推进城市、乡镇、公路沿线及居住区设施建设,实现“乡乡全覆盖”,加快高速公路充换电设施落地;因地制宜建设氢能基础设施,推广大功率充电、智能有序充电、“光储充放”一体站等新技术,研发车网互动技术。

2.政策“强适配、少折腾”

深化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改革,修订准入审查要求,制定新能源汽车同一型式判定条件,规范汽车数据出境与OTA升级;研究企业集团化管理模式,支持龙头企业发展,加快《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》立法,完善企业退出机制。

3.市场“去乱象、守公平”

加强成本调查与价格监测,强化生产一致性检查,督促车企落实支付账期承诺;依托“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”,协调解决供应商诉求;开展行业网络乱象整治,规范数据信息发布,打击虚假宣传、商业诋毁等行为。

4.回收“促循环、降成本”

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与安全环保检验标准,依法淘汰老旧汽车;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,加强关键矿产资源循环利用,推广“精细化拆解+回用件高效流通”模式。

(四)抓开放:让“中国车”走得“更远更稳”

1.出口“提质增效”

鼓励企业研发适配目标国市场的产品,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,完善海外营销与售后体系;依托行业机构与国际化创新联盟,建设汽车产业国际化公共服务平台,提供市场需求、标准法规等咨询服务;引导企业稳妥开展海外布局,共建产业链供应链,提升合规经营能力。

2.金融“精准赋能”

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,提供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,开发全球资金管理产品;支持保险机构优化出口信用保险业务,提供资信调查与国别风险研究服务,助力企业应对汇率等风险。

3.物流“降本提速”

制定动力电池物流保障措施与铁路运输指导意见,优化运输供给,加强供需对接;推进港口、滚装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海运能力;鼓励汽车企业与运输企业建立长期合作,建设海外备件仓,降低物流成本。

4.合作“深化升级”

深度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工作,牵头起草汽车、动力电池等领域国际标准;制定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,推动核算方法与结果国际互认;举办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活动,落实稳外资政策,提振外商投资信心。

四、稳得住吗?——三大保障“托底护航”

统筹协调“聚合力”: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,强化部门协同与央地联动,研究制定针对性支持政策,发挥行业机构作用推动政策落地。

运行监测“早预警”:构建央地协同监测机制,跟踪重点企业、关键领域动态,通过运行分析会、专题调研等方式掌握行业情况,及时破解企业难题。

人才培养“强支撑”:编制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预测报告,建立重点人才清单与人才库;推动校企联合培养,支持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与职业教育发展,加大芯片、操作系统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。

附件: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 年)/dl/kindeditor/attached/file/20250916/8dc0e5f0f4e7412f8db3217c22001ba7_094350677_3332.pdf

本文标签: